尽早应用3CL蛋白酶抑制剂等小分子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抑制病毒复制进而阻击新冠传播的重要手段。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至今,我们见识到了病毒的变异速度,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抗击新冠的决心和行动力。随着科学界对新冠病毒生命周期及治疗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慢慢的变多可作为药物靶点的结构相继被解析透彻,这为小分子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国已有多款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获批,其中3-胰凝乳蛋白酶样 (3CL) 蛋白酶等在新冠病毒复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酶得到学界热切关注,成为“抗新冠药物”的热门靶点,这也为应对接下来可能面临的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但究竟小分子药物进入体内之后如何“消灭”病毒?其使用时机又如何呢?
和新冠疫苗通过帮助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直接清除或中和病毒的机制不同,新冠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止病毒在体内复制来抑制体内的病毒。目前在我国已有5款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获批,不同的小分子药物作用靶点不同,但大致上可以分为3CL蛋白酶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RdRp) 这两大靶点。
从表1能够准确的看出,作为一种核糖核苷类似物的前药,RdRp靶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直接消灭或抑制病毒,而是“诱骗”病毒RNA聚合酶和自己结合,进行错误复制 (突变) ,进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相对来说,3CL蛋白酶靶点药物的作用是通过阻断病毒蛋白的加工成熟,从而直接抑制病毒复制。
除此之外,3CL蛋白酶切割位点在冠状病毒中高度“保守”,较少出现导致靶向3CL蛋白酶药物疗效降低的突变。同时,由于人体内没有3CL同源蛋白,所以人体在服用3CL蛋白酶抑制剂时,发生毒副作用的风险较小,安全性较高。
目前,辉瑞公司的3CL蛋白酶抑制剂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已在全世界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声药业的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作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3CL蛋白酶靶点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创新药,已于近日在我国获批上市。其中先诺特韦针对新冠病毒复制必须的3CL蛋白酶,与低剂量利托那韦联用有助于减缓先诺特韦在体内的代谢或分解,提高抗病毒效果。
此前先声药业已在国内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Ⅲ期临床研究[1],该研究共纳入了1208例有症状的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成年患者,其结果为相较安慰剂,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显著缩短11种目标新冠感染症状 [咳嗽、鼻塞或流涕、咽痛或咽干、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头痛、感觉发热或发热、寒战或颤抖(/或畏寒)、肌肉或全身疼痛(/或酸痛)、恶心、呕吐、腹泻] 。首次达到持续恢复时间约1.5天,其中重症高风险亚组人群显著缩短约2.4天;另外用药后第5天,病毒载量对比安慰剂最大下降超96%,且核酸转阴时间较安慰剂组缩短约2.2天。
该研究结果提示,在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成年患者中,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可大大降低新冠病毒载量,加快症状恢复、缩短病程。为我国下一阶段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应对手段,也增强了我们战胜新冠的信心。
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后,面对未来可能面临的不同变异毒株以及再一次的疫情发生,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用药时机就十分关键。
张文宏教授曾呼吁:“要抓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黄金72小时’,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那么为何要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呢?
研究显示[2],新冠病毒载量与症状严重程度有关,轻度症状一般开始于峰值后1天,中重度症状一般开始于峰值后2天,确诊后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可尽快降低病毒载量峰值并改变疾病进程。由此,我国相继发布的多部新冠诊疗方案及共识均强调要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建议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病程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为确保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能够被“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转化率和病死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强调了新冠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的总体应用原则,指出应尽早使用口服新冠抗病毒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诊疗方案 (试行第四版) 》提出对于重症患者,若病程较短,特别是核酸载量较高 (Ct值<30) ,建议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还有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方案》、中日友好医院发布的《中日医院成人Omicron病毒感染初始诊疗方案》等,均强调了早诊早治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感染者的重症发生风险,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
新冠毒株的不断变异,为我国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做好预防和早期干预是抗疫的重中之重。尽早使用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等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有助于早期控制症状、并可以为重症高风险人群带来更多临床获益。期待未来还会有更多抗病毒药物被应用于临床,助力人类战胜新冠疫情!
[1]《在有症状的轻中度COVID-19成人受试者中评价SIM0417联合利托那韦口服给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Ⅱ/Ⅲ期临床研究核心数据报告》(暂未发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